文/周家輝
「解剖課 - 身體再衍藝」以此作為展覽命題,某種程度上讓人有種毛骨悚然的味道,這樣的關係連結,或許在於「解剖」與「身體」的字義使用上,讓人投射出一種虛擬的幻見(fantasy)。策展構思上,的確有一種化學性與物質的表徵關聯性,然而「解剖課-身體再衍藝」的策展論述,試圖從當代社會文化中所建構的視覺符碼、意識形態與內在的異化(alienation),從現實世界的象徵符號層,透過身體感官的經驗,撥開這一層迷霧,來認知自己的存在與價值。
在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中,“身體-美學”是一個很重要的語言轉向,從笛卡爾、康德與黑格爾的意識哲學思維,將身體概念從純粹理智的架構釋放出來,表現肉體層次的經驗與話語。就身體層次概念來開展,並不是將身體置於一種主體性(subjectivity),即能肯定或確立自我的存在,也不是就此取代理性的精神性。從生活經驗本身來述說,當思考涉及自我主體在象徵界(symbolic)所處的角色,身體本身成為一個支點,來認知或反思社會文化結構的種種差異性。辯證的過程中,矛盾性與衝突感在文化認同、性別差異、宗教信仰...等,產生支離破碎的不確定性。回溯當代哲學對於身體的探討,如尼采所言:「必須確立起對身體的“信仰”,而這種信仰要比精神的信仰更為重要,因為肉體乃是比陳舊的“靈魂”更令人驚異的思想。」可看出尼采對於哲學的反思,在於身體層次的經驗回歸。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,身體狀態若理解為一種作用性,並放諸於此展覽裡不同藝術作品之間本質性的維度,其中的關係「是水平而非垂直的連結」。身體被作為不同力量所形構的場域,在傅科(Foucault)的歷史觀來看,拉置到權力機制運作的面向,身體被作為支配或規訓的「可見性」。而此展覽中,身體概念的詮釋或論述,瀰漫某種氛圍是「含混」(ambiguïté或曖昧)。其中身體語言的表層被轉碼(transcoding)於影像再現(representation)的介面(surface),將權力機制的泥沼,注入新的契機與轉換。在美學的建構上,身體層次被解剖成被動與主動性的創造力,衍異不同主體的話語。其中身體美學的建構,基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感知,而身體感受的事物如天氣的變化、肢體運動、醫學治療、性行為或機械與人所發出的聲音...等,甚至到異國文化的城市中,思索物質文化與語言的差異,而產生的疏離感。
本展覽試圖開啟藝術家們作品之間細微且不可言說的關係,藝術家將肉體層次的感知轉變成主體的表現,不斷的游移並且處於一種不確定性的狀態,重新挪用身體的話語,個人生活經驗成為首要的哲學命題。除此之外,就當代媒體社會的形式中,視覺文化影像的符號(sign)更充斥著我們的觀看方式,藝術家們運用各式各樣的科技數位媒體,把身體層次的語言置換(supplement)到擬像(simulation)的場域,來進行反思與辨證。然而可以預見尚.布希亞(Jean Baudrillard)對於資訊科技爆炸所產生的擬像(simulation)秩序,提到「指涉影像與其真實生活指涉物之間生變的關係,即符徵(signifier)與符旨(signified)之間的關係變化。」 影像中所表現身體層次的概念,從當代的新/舊媒體藝術的概念平台上來看,應該重新給予概念化或詮釋。身體意象(image)經由繪畫、攝影、科技數位媒體與聲音裝置的模式,所形塑的真實性,已成為另一種意識形態的再現。展覽場域的呈現上,策展論述(discourse)與作品本身之間的拉扯,來生成身體概念的架構。藉由本次展覽藝術家們的話語中,不同於以往身體經驗的論述方式,而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凝視(gaze),交織出藝術家與觀者甚至到策展人這三者關係,所陳述的語言不只是散播(dissemination)的狀態,更是生活共同經驗的召喚與省思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